三明古代建筑主要是采用木構架結構,人們常用“墻倒屋不倒”這句諺語來形容古代建 筑。它生動地說明這種木構架的特點。我們在前面講屋身的特點時已經說過,建筑的重量是由構架承受的,墻不承重。倒地的木建筑,屋身、墻壁都輕巧得可以又拆 又裝,墻倒了自然屋不塌,木構架是屋頂和屋身部分的骨架,它的基本做法是以立柱和橫梁組成的構架,4根柱子組成一間,原理和搭積木差不多,將4根柱子豎起,加上屋頂變成了一間房屋的雛形。一棟房子由幾個這樣的間組成,屋頂部分也是由類似的梁架重疊、逐層縮短逐級架高,柱上層檁上排椽構成屋頂的骨架,這就是屋頂坡面舉架的做法。
欣賞古建筑的結構很方便,可以不用打開蓋子來研究,因為它是外露的。古建筑的框架結構為了保持木材通風及便于更換零構件,其中包含(水泥斗拱,古建面磚,琉璃瓦,仿古青瓦,古建磚雕浮雕),玲瓏剔透,一目了然,可觀性很強。這里只介紹2種簡單的主要結構類型。
立貼式。它直接以落地木柱支撐屋頂的重量,柱間不施梁而用穿枋聯系,以巧枋襯托出檐,穿斗式結構柱徑較小,柱間較密,應用在房屋的正面會限制門窗的開設,但做屋的兩側 則可以加強屋側墻壁的抗風能力。其用料較小,選用木料的成材時間也較短,選材施工都較為方便。在季風較多的南方都使用這種結構。三明古建筑則多采用這種形 式的建筑結構穿斗式和抬梁式有時會同時運用,抬梁式用于中垮,穿斗式運用于山面,都有各自的優勢。還有一些非主要的結構,如密梁平頂式,等等!
臺梁式。又稱疊梁式,就是 屋瓦鋪設在椽上,椽架在檁上,檁架在梁上,梁架承受整個屋頂的重量,再傳到木柱上,一個抬著一個。抬梁式構架的好處是室內空間很少用柱,甚至不用柱,結構 開敞穩重。屋頂的重量巧妙地落在檁梁上,然后再經過主力柱傳到地上。這種結構用柱較少,由于承受力較大,柱子的耗料比較多,所以三明的古建筑很少采用此類結構穿斗式;